close

哲學大師勞思光長眠宜蘭

【聯合報╱記者王燕華/即時報導】

現代哲人中央研究院院士勞思光上月辭世,享年85歲。他的籍貫是大陸湖南,但不願回到極權統治的中國大陸,透過生前好友華梵大學副教授呂健吉的安排,家屬今天上午捧著他的骨灰,葬在宜蘭櫻花陵園,數十名親友故舊及門生,專程從香港、台北、台中等地趕來,送這位哲人最後一程。

 

 

各位知道嗎?

現在台灣學術界一年產出的學術論文

大約是過去四五十年的總和

過勞死的大學教授人數,大約也是!

 

努力成這樣,成績斐然

可是呀!

我們卻再也不會有像「勞思光」這樣的大師了

 

這一切,都是力行「買票打洞策略」的錯呀!

買票打洞策略是用來應付績效評估制度最有效的武器

也是讓我國過勞死還一事無成的元兇

 

什麼是績效評估?

績效評估就是評定優劣

優者獎、劣者罰的制度

 

過去呀!沒有啥勞子績效評估制度

你是好是壞,反正大家同行看得很清楚

大家說了就算

勞思光是不是大師,大家心裡有數

不必拿出幾篇SSCI來算算數

 

可是呀!這樣很不客觀耶!

這樣主觀,很不公平耶!

所以,應該建立制度

客觀的評量績效,建立「績效評估制度」

 

這個點子,立意甚佳

只可惜,忘了一件事:

 

不是每件事都可以客觀衡量滴!

 

有的東西,例如品質,要客觀衡量很困難

有的東西,例如出席率,客觀衡量很簡單、很清楚

跟它們重不重要

通常一點關係都沒有

 

以我們教授來說

教學、研究、服務要三者並重

對絕大多數學校來說

教學、服務的重要性,甚至會超過研究

 

可是呀!你問任何人都知道

今日在台灣

你能不能升教授,「研究」才是關鍵

原因,絕不是我們真的蠢到以為只有它非常重要

真正的問題是教學、服務的好壞

往往難以客觀衡量

 

研究,就不一樣了

人家四篇SSCI,這是鐵證如山

有就是有,沒就是沒

拿它來衡量,糾紛就少多了

 

拿能夠簡單、客觀地衡量的指標來決定績效 有什麼問題?

嗯!問題大了!

因為有沒有,最容易客觀衡量

好不好,通常不容易客觀衡量

 

所以,一般的績效衡量制度

只會衡量「有沒有」

 

例如:參加一次研討會加一分

 

可是你有沒有好好在那邊參加研討

跟你的績效衡量,一點干係都不會有

因為,不好意思,實在不好衡量呀!

 

既然如此,有些聰明小子就想通了!

 

我就先跑去簽到

然後蹺課,或是乾脆進去睡覺

反正,我有沒有用心參加研討會

你呀!根本沒辦法客觀衡量出來

所以,白痴才好好參加研討會咧!

 

就這樣,這就是「買票打洞策略!」

反正,我只要買了票、打了一個洞

績效就出來了

誰會呆到講究品質如何呀?

有了「買票打洞策略」

原本要獎優罰劣的績效考核制度馬上就破產了

 

因為你只要簡單打個洞就成了

用最低的成本,打出最多的洞

是「買票打洞策略」的最高指導原則

好像很賺哦?

 

其實,不然!

因為教授是要互相競爭的

你有三個洞,我就打四個洞

於是你就得再多打幾個洞

很快的

就算是只是打個洞,都成了無窮無盡的折磨

每個老師每天上班

正事不做,就是每天在打毫無意義的洞

表面上,績效好得不得了

我剛剛不是說了嗎!

現在台灣學術界一年產出的學術論文

大約是過去四、五十年的總和

 

可是呀!上帝可沒這麼呆哦!

沒有一個人可以靠打很多洞、更多洞

就可以成為大師的

不是嗎?

所以,在台灣,大師消失了,剩下的是一堆很會降低成本的「打洞專家」

 

當然啦!比起真正做研究

每天打不完的打洞,真的很辛苦,成就感更低

所以,過勞死的大學教授人數

你想降低,大約也是低不了!

 

我大學時,讀過勞思光院士的幾本著作

真是大師呀!

可惜

現在他的傳人,不再有大師

只剩一堆「專家」

 

「買票打洞專家」

 

天佑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ndy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